摘要:法制周报·新湖南客户端 见习记者 李林俊 通讯员 毛肖燕 黄首记 暮春四月,百花从容。经过一场场春雨的洗礼,双峰县沙塘乡的万亩良田绿得格外清晰、锃亮。见此情景,善塘村党支部副书记彭友仁站在田埂上不由感叹:“要是晓毛能看到,他应该会很高兴。”...
法制周报·新湖南客户端 见习记者 李林俊 通讯员 毛肖燕 黄首记
暮春四月,百花从容。经过一场场春雨的洗礼,双峰县沙塘乡的万亩良田绿得格外清晰、锃亮。见此情景,善塘村党支部副书记彭友仁站在田埂上不由感叹:“要是晓毛能看到,他应该会很高兴。”
戴晓毛生前是双峰县沙塘乡纪委副书记,今年3月6日晚,戴晓毛因脑干出血并伴有其他严重疾病突发昏迷,经12天全力救治,终因脑干受损严重抢救无效去世,年仅41岁。
测水呜咽,山林低垂;廉花遍开,清气永存。
4月21日,记者来到沙塘乡,重走戴晓毛走过的山路,探访他牵挂着的村民家,聆听同事亲朋对这位年轻纪检监察干部的记忆。
扎根基层,他是深耕乡野的“小黄牛”
2016年12月,戴晓毛出任沙塘乡纪委副书记,在此之前,他曾任职过沙塘乡计生服务所所长、沙塘总支副书记、沙塘群工站站长等职位,在沙塘乡他一待便是22年,测水潺潺,滋养了一颗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火热之心。
翻看戴晓毛生前为数不多的照片,占比最多的是和家人的合影,其次便是这种场景:在群众家中或院里,他和群众相对而坐,认真记录着群众的诉求。
2021年3月下旬,戴晓毛兼任善塘村联村工作组组长,报到第一天,他便和村支两委成员一道,走访村里的家家户户。
有村干部感到不解:这个干部刚到就这么积极,只怕是新官上任三把火?
熟悉戴晓毛的人都知道,他是个急性子,只要和他一谈到工作,他的眼睛就会发光。
知民情,方能解民忧。每到一户,戴晓毛都会进屋坐一坐,详细询问村民的身体状况、生产生活情况,了解对乡村振兴有关政策的知晓度,并逐一记录下来。
“和群众打交道,不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还要有善于倾听心声的‘瞽旷之耳’,为群众服务就能找准方向。”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戴晓毛基本了解清楚了全村的基本情况,他发现,由于善塘村青壮年基本进城务工,“空心化”问题较为严重,导致村里有部分水田抛荒。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一块地也不能荒废。在多方考察后,戴晓毛与村支两委商讨决定,由村支两委牵头,以村里抛荒的水田为轴心,由村合作社连片流转承包土地进行耕种,农忙时以80元每天的劳务费聘请当地村民干活,充分调动村民耕种的积极性。
“目前,村合作社已成功流转承包300亩土地进行集体经营,250亩双季稻已完成抛秧,预计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近万元,但这些他却再也看不到了。”说到这,彭友仁红了眼眶。
梓星村原建档立卡贫困户杨下见永远忘不了第一次看到戴晓毛的场景。
“4年前的一天,家里来了个个子不高,身材胖胖的,年纪不大但头发稀疏的干部,脸上总是笑呵呵的。”从此,戴晓毛也成了往杨下见家跑得最勤的人。
闻听戴晓毛去世的噩耗,杨下见的手不由得颤抖起来:“这么好的干部,太可惜了,他每个月都会来我家看我,还带着县里的医生上门为我体检办理残疾证,给我办了低保。”
戴晓毛为梓星村做的,远不止这些。2018年-2019年,戴晓毛在担任梓星村第一支书期间,他带领村支两委对全村电网进行了低改,解决了全村用电荒;硬化公路400多米,解决2个组300余人出行难;新建100亩栀子花扶贫基地,村集体收入逐年增加……
村子一边,栀子花已含苞待放,干部和村民们正继续着他未能完成的事。
一身正气,他对待纪检工作永远“较真较劲”
“群众的钱,一分也不允许侵占。”在沙塘乡纪委,戴晓毛喜欢“较真较劲”,是出了名的。
“他是一位非常务实的好同事,办起案来一点都不含糊。”提起戴晓毛,沙塘乡纪委委员匡双荣对他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印象深刻。“再难的事,只要他认定了,就会一盯到底。”
2019年初,戴晓毛在核查举报反映紫云峰村原党支部书记袁某有关问题线索时,发现袁某自2002年以来侵吞退耕还林补助资金。
“事情间隔17年了,当时所牵涉部门的经办人早已更换数届,找个清楚情况的人很难,更别说找齐资料,要不把这个难处和信访人说说,他们应该能够理解。”私下里有人劝戴晓毛。
“那不行!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困难我们也要调查清楚,把钱追回来。”戴晓毛的语气容不得商量。
在整个调查期间,戴晓毛与同事一道,骑着摩托车多次往返县林业局、财政所等部门,找时任经办人协助调查,复印原始凭证、银行流水。历经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将2002年至2017年来退耕还林的申报、补助资金发放记录找齐,这些资料,足足有两尺多厚。
在对比大量资料后,调查组又连续到实地走访调查,在群众欲言又止的神情中,戴晓毛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判断,这里面一定有问题。数天后,一位村民主动找到调查组说出了实情。
通过重新丈量,调查组最终发现:袁某将村集体3块合计0.95亩退耕还林地计入了个人面积,16年来,袁某私人共领取本属于村集体的补助资金2698元。面对调查组拿出的证据,袁某主动交代了问题,主动退还了资金,并受到党纪处分。
“真没想到,10多年前的事情你们能调查得这么清楚,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还给群众一个明白账。”在反馈调查处理情况时,信访人激动地说。
“虽然涉案金额不大,但只要是群众的,一分钱也不允许侵占。”戴晓毛的话掷地有声。
从一名业务小白成长为办案能手,戴晓毛凭借的就是他那“较真较劲”的精神。在纪检监察战线上工作6年,他4次年度考核为优秀,主办和参办涉纪信访案件共30余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铁骨铮铮,他心怀温暖向阳而行
在大家心目中,纪检干部戴晓毛究竟是什么形象?嫉恶如仇?工作狂魔?或是……
不管戴晓毛在别人眼中如何优秀、可亲,在他妻子唐爱红眼里看来,他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抠门精”。
2018年某晚,戴晓毛接到电话,需立即赶到乡下去加班。在简单和妻子说了两句话后,他便骑上摩托车下乡了。
戴晓毛家里到上班的地方来回近50公里,不过这段路他早已习惯,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未曾停歇。
不久,唐爱红便接到了戴晓毛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略微带着颤抖:“喂,老婆,我摔跤了。”
“摔哪了,要不要紧?”
“没摔伤,就是衣服刮破了,可是这件衣服才穿两次,就这么没了,怪可惜的。”
唐爱红一想到去世的丈夫,难掩内心的悲痛,她告诉记者,戴晓毛在生活中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平时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店里打折卖的,每次说他抠门,他总是呵呵一笑,能穿就行。
家庭,是戴晓毛坚实的后盾,他也尽自己的全力做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戴晓毛的父母都是普通农民,身体都不好,他早早挑起家庭生活大梁。由于长期在偏远乡镇工作,他将女儿带在沙塘乡的幼儿园和小学读书,有时候加班到凌晨,就将女儿送到女同事家借宿,因此,他格外珍惜与家人相聚的时光,只要时间允许,他都竭尽所能弥补自己不在身边的缺憾。
在单位里,戴晓毛也是数一数二的“困难户”,他和妻子的工资每月加起来不过5000元,尽管这样,只要群众有难,他总会挺身而出。
2015年7月,戴晓毛好友邻居胡女士的女儿因脊髓损伤导致下半身瘫痪,为高昂的手术费一筹莫展。戴晓毛偶然得知后,带头捐款并发动社区募捐,自己当志愿者,几天时间便为胡女士筹集善款3万多元;看到生活有困难的留守老人,过年过节自掏腰包给他们发红包……
廉花不落,花魂永驻。在纪检监察战线上,戴晓毛这样的事迹不胜枚举。正在平凡岗位上坚守的纪检监察人、即将加入战线的后来者,将因与不忘初心为伴、与正气凛然相随,走得更加坚定。
[责编:罗霞]
[来源:法制周报]